著名作家唐国明咋说:无归的我们,只有将天下、路途、此刻,当作有归的家
这个开创半途主义的著名作家唐国明,咋说:我们都是途中人
【正文在本文第一张图片下】
————————————————————————————————
————————————————————————————————
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校对、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文句汇校标注、一点精选脂批、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展开剩余95%————————————————————————————————
【半途主义就如前所未有的给世界带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精神的唐国明,最初以《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出版了成熟部分的《零乡》一书中表达的那样: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
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前所未有地发现论证了,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 dn(m+n)=d(mn+ n²);则当两组数中间的等差数项数m为0时,则两组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的整数,自然相互是连续数,其和差b=dn²。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数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唐国明作品
————————————————————————————————我们都是途中人——节选自著名作家唐国明诗意流半途主义《零乡》————————————————————————————————第一部分:这样高贵的存在
————————————
1、我们都是途中人
————————————
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我们只能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此刻,去成就自己与天下。在无数不确定中,让自己归于天下,归于能看到摸到的天下此刻。
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已经没有别处,没有远方,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我们无路可逃之路,只是在此刻。
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此刻;学生问死,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
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规则里,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半途,被置于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零乡状态。
在瞬息万变、难以确定的世界,无归的我们,只有将天下、路途、此刻当作有归的故乡、有归的家。只有归于天下、归于路途、归于此刻,一个又一个此刻地抵达1时,再去抵达2,再奋进地抵达4地将天下万古流传的事业开创。一个又一个此刻地突破,一点一滴地接近目的;丢掉那些过去、现在、未来的包袱,一个又一个此刻地去打破一个旧世界,开创一个新世界;一个又一个此刻地在无归之中,去给自己开创一个归。
————————————
2、只有此刻的路与梦想
————————————
读书人就得穷天地之理,富天下之力,利天下之人,爱天下之物。
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至死不忘心怀能流传千古地立功立言立德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白首不移心地坚持做一件,于自己、于国家、于世界人类有利的千古事。
我用多年心血写《零乡》这本书,只为说出:我们都是途中人;零乡,就是你出发的一个又一个此刻与地方。
你拥有再多财富,哪怕你拥有天下,你一死去,就不再能创造什么,也不再能拥有财富与天下。而伟大的经典巨作仍然在世世代代为社会创造看得见的财富,发挥着看不见的影响力。
像曹雪芹把《红楼梦》写得让你看不出是小说了,让后人错当历史研究了,这就是最高的艺术体现。
天才的成就若被自己被时代埋没,那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时代,对不起孕育自己的社会与文化;更对不起当时应该能享受到你天才成就的世界人们大众。
很多人如我,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只有此刻的路与梦想。
被数字化的我们不是一个未知数就是一个定数。我们不知道在哪里,我们只知道此刻在路上。
我们的悲剧是,生活在一个史诗一样的时代,却写不出表达这个时代的史诗。
此刻我在途上,过去、现在、未来生出了“此刻我在途上”。
我似一个来自地球之外一直不顾一切傻行笨做的人。我的鹅毛诗,是在口水诗与裤裆诗的包围中,冲天飞出来的。
————————————
3、一个叫“零点车站”的地方
————————————
人每次看到的故乡已经是一个他乡,家不过是在路上,家不过是路途上一次又一次我们要路过的地方。
每个人在路途上奔向前途,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在途上远离自己出生的地方。
在呼啸而来、呼啸而去里,我们在途上也只是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像江河一样呼啸涌向此刻。
————————————
4、只有前途的我们
————————————
每一个在途上的人,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将来。
有的人在重复着走别人的路,有的人是在无路的地方与荒野走出自己的路。每个人所在的路最后交织成网,于是就有了网路世界。
我们在提前消费未来中,抵押了自己的未来,使自己成了一个欠债的还债人。
心中如诗的精神家园,已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刻屎尿化了;心无处安放的我们,只能一无所有、一无所归的飘去飘来,成为了一个在途上四处奔波的个人。
不管回到故乡,还是在远方,此刻才是你的所归。
在路上,只有走过与来过。
————————————
第二部分:哪里有故乡(2018年写的鹅毛诗句)
————————————
“那时候的家很贫穷,一家人常在一起就觉得很富有/那时候的木房子很破旧,只要生着火,就充满了家的味道/那时候的衣服很土,人也很土,吃穿不讲究,男女只要一同床,哪怕再苦再累,打打闹闹,也会一辈子不离不弃地相守着生活/那时候的人看上去很脏也很苦,却如闲云流水一样自然淳朴,到谁家里,都有饭吃有酒喝/那时候的人不讲金钱,讲究乡情与礼数/那时候的路很短很窄,一生很难走出故土/那时候的世界很小,小得就如一座坟墓,生出来后在故乡活到一定岁数就入土/那时候,每天在鸟语花香里醒来后,再去山野里劳作,唱着山歌归来后,再在明月清风里夜读/那时候的四季很分明,下雪的时候下雪,有花的时候就有花,树该挂果的时候就挂果/那时候已经成了那时候,那时候已经成了一种在他乡的叙说”
“从过去到此刻,对于我来说,故乡已不再是一个地方,有父亲与妈妈的地方,就有我故乡”
“这里也一样,那里也一样,哪里有故乡;他乡当故乡,故乡成他乡,哪里有故乡;都匆忙在南来北往的路上,哪里是故乡/故乡是不是不再是一个地方,故乡是不是一个向往与希望,故乡是不是一轮高挂天上、让我们遥望的月亮/哪里是故乡,哪里有故乡;故乡是不是就在一条,你不知道通往何方的路上/他乡故乡,故乡他乡;故乡是不是能把心放下的地方,故乡是不是一个又一个远方/我们都在寻找一个能把心放下的地方,我们都在出发去远方寻找梦想/故乡在哪里,哪里有故乡;故乡是不是你我一个挂在遥远天空梦想的月亮;故乡是不是成了一条你不能停下、通向远方路上的一个地方/近处也一样,远方也一样,都是我故乡;他乡是故乡,故乡是他乡,天下是故乡”
“乡村,已经如一位又脏又乱的老太婆,被抛弃在大地,我在她的哭泣声里已一步一步远离/乡村在铁的规则下,乡村在铁的世界里,被铁冰冷切割的乡村,在一根又一根被铁割断的手指铺成的道路上,一块又一块铁割去一个又一个乡村/铁的世界如此坚硬,铁如血一样流进了我们的肉体、理想、书本与灵魂/时空列车疼痛地奔跑在咔咔喊叫的铁轨上,我们在锈迹斑斑的铁鞭下,流血不止的伤口一次又一次裂开如黄河长江”
————————————
第三部分:我们都是说废话的人
————————————
∮1、
你受困于1,超越到2,又受困于2,超越到3,又受困于3。
如鹅毛,飞天入空;如江河,出山入海。我像一道难解的数学难题,成千上万的数学家前赴后继地万万年解下去,也找不到的那个未知。
固定轮子的轴就是不变的此刻,旋转的轮子就是流动在此刻之外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都是消失在3x+1猜想中的人。
我们在此刻涌现,此刻涌现出我们。
有是由无不断创造出来的。
8不是3+5n,但在3+5n这个框架内。数差是2的连续奇数,乘以3加1,得到的总是数差为6的连续偶数。
不要成为一个定数,要成为一个未知数。
不要不存在的未来,只要眼前的此刻。
与时俱进的自己,才是活着的自己。
此生只有此刻,此刻就是此生。
∮2、
人不活在《红楼梦》的世界里,就活在《金瓶梅》的世界里。《金瓶梅》写了一群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行尸走肉,《红楼梦》写了一群在琴棋书画里重诗情画意的情痴情种。
我是鹅毛风范贵族,长风情怀皇帝,清风明月先生,闲云流水诗人。我是租居八平米内的穷鬼,是文学、哲学上千古流传的皇帝。我就像是一座建立在天空的图书馆。
科技是形,文学是神。数学是理性的哲学,文学是感性的哲学。
世界只有两种社会:福利社会、剥削社会。有两种国家:福利老百姓的国家、剥削老百姓的国家。
天下千万张嘴只发出一个嘴巴的声音,那是一个死人社会。天下千万张嘴发出万千声音,那是一个有人的社会。
∮3、
我们都是说废话的人。此刻,我们只能在用金钱租来的地方,将身体在此刻安躺。
在已没有家,只有他乡、远方的世界上;我们只剩下了忙、乱。
在现实生活的流动性与瞬息万变中,我们都是途中的人。
每个作家都有些虽然发表,却该废弃,不值一提,不该留存,浪费读者时间的文字。
在金钱面前,我写下了这些鹅毛诗、诗意流、半途主义的废话。
我像一阵又一阵风,毫发无损地,活成了千古流传的空。
只有路,让我不断在途上。
我想征服这个时代,更想征服未来无数个时代。
不论过去,不问将来,只在现在,只在此刻。
远方永远是远方,只有此刻才是我最后能把握的地方。
∮4、
我们不过是用买的方式,用钱给自己租个此刻的归属。
此刻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此刻。
除了此刻,我们无处安放。
只有一个又一个与我们告别的此刻。
此刻一转身,又是一个轮回。
我们只拥有一个属于此刻目前的世界。
此刻,我们能把世界关在门外。
故乡已成了我们的他乡,他乡已是我们的故乡。
我们不过是此刻风中的过客,我们永远在无穷无尽的漂泊之中。我们都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只有此刻的人。
每一刻都是自己的末日与新的一天。
在无意义的此刻,等待一个叫此刻的东西。
我们只能在此刻去面对未知。此刻是现存的,此刻又是未知的。
远方是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忧伤。故乡是什么,是无边无际的荒凉。
∮5、
唐国明曾说,说理典范要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说古喻今的典范要算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说历史的典范要算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上表典范要算诸葛亮的《出师表》,序跋典范要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传性典范要算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书信典范要算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赋楼写阁的典范要算王勃的《腾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游湖光山色的典范要数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巨型叙事的典范要数曹雪芹的《红楼梦》。
用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成就梦想的著名作家唐国明,就像梦想没有被生活车轮碾碎成灰的人。说他是文学上的项羽,在等待爱情上的虞姬一点也不过分。他甘愿与嫦娥过中秋,用诗稿蒸泪煮血地过日子,如一个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如一棵沙漠上的树,面对着一阵又一阵狂风与沙暴。如果你听到他说“我是地下室先生与一餐饭先生”,看到他将毛笔随便挥舞两下,就称“鹅毛帖”,你感到奇怪;要是有一天他不再这样说话了,不再挥动毛笔写“鹅毛帖”,你不再觉得他奇怪是个怪人的时候,唐国明也许真的被生活车轮碾碎成灰、随风而散了。
观古今中国文人,本是山间“闲云流水”之人,确成了世间明月清风,成了满纸云霞,成了雷劈不到、火烧不死、风雨不垮的不朽文化力量。庄子因穷得打草鞋为生,而写有《逍遥游》传世;陶渊明归隐田园,常缺酒少食,写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流传至今;李白连秀才也算不上,公认是唐诗的象征;曹雪芹无迹可寻,而留《石头记》残稿得名;被时代嫌弃的大师唐国明,租居岳麓山八平米,日食一餐,二十多年,用他创作的文学塞满了时空,塞满了宇宙;仅一部《零乡》,足以流传千古。
∮6、
即使我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我不得不在不属于我的世界生存。
我们不过是漂泊他乡,寄生此刻的过客。
我的悲剧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成了不该成的人;我庆幸的是,做成了不该做的事,成了不该成为的人。
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我能给世界一个世界。
必然如此,应然如此,当然如此,此刻,果然如此。
此刻在不断地如流水一般消逝前来,流失而去。
我们都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生死。
我是个在文学废墟上说着哲学废话的人。
时间、河流不是在流逝,是在重复此刻。
从此刻回望过去,从此刻面对未来,我们永远处于未完成与未知之中。
我们能看历史,不能改变历史;我们能看世界,不能改变世界。
我们不过是摇摆在4、2、1这个循环圈里。
一切涌现而来,一切涌现而去,一切在无归里涌现来去、涌现此刻。
此刻一望无际,他乡一望无际。我们只能涌现此刻,一个又一个此刻涌流而去。
我们不是为千古留名而生,是为柴米油盐而死。
家国是“1+x”,国家是“x+x”。
被此刻废弃的我们,被一个又一个此刻不断废弃。
我们都活在一个3x+1猜想圈套里。
当一个世俗不能给你一个令你满意的世界时,就自己去创造一个。
———————————————————————————————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
………………………………………………………………………………………………………………………………………………………………
半途主义是由著名作家唐国明提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其核心观念是: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
他经典的表述为:“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通过已经发表、出版大部分草稿的《零乡》,以诗意流方式融合诗、文、史、哲、数理,将半途主义具象化为对“归属感缺失”与“人类永恒漂泊”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独特的“鹅毛诗式的诗意流半途主义废话”文学风格。
半途主义认为人生与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与过程中,既无绝对的起点也无绝对的终点,一切皆在“途中”。
人作为“途中人”,既不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拘泥于故乡与他乡,而是始终处于半途之上。生命的价值在于“此刻”,即“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在千难万险中,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每个人都如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一样,心中都装有一个精神上的皇帝。在《零乡》这书中,主人公唐国明是以自己为自己的皇帝,士兵是以皇帝为皇帝。
一个忠于自己的皇帝的士兵,一个不失鹅毛风范骨、长风情怀心,开创鹅毛诗、诗意流、半途主义,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写有《零乡》、忠于自己理想的作家唐国明,与一些神神色色的人,以长城要塞为中心,共同交集出了一部从古至今,跨越几千年的话剧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整部作品以鹅毛满天的方式,以诗意流的形式,讲述了永处半途之上、永处无归零乡状态的“我们”,为了一个归,一个此刻又一个此刻艰难奋进到今的历程。
唐国明的《零乡》是一部融合自传、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的长篇作品。该书被视作“诗意流”与“半途主义”文学的开创性实践,以独特视角探讨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被称为“一部关于我与我们被零乡的书”。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自传小说”,《零乡》结合了文学、哲学与数学思维,通过碎片化的废话叙事展现个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书中包含2019年、2022年前后出版的《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从文学哲学上说,“零乡”是唐国明开创的一个词。通过“零乡”这一概念,指出人类处于“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此处”的状态。“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宿。”提出了“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此处”,以及人类在“重复在此”里,不得不把此刻此处作为归,归于一个又一个此刻此处的哲学主题。
2025年3月14日安徽全椒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好书推荐”发布了何章平先生写的《在喧嚣中觅得诗意栖居:<零乡>》一文里——称唐国明为“都市生活的诗人哲学家”。称《零乡》一书“书中的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熠熠光辉,每一章都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境。”
————————————————————————————————
唐国明2016年出版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书。
——————————————————————————————————————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编辑
—————————————————————————————————————————————————
———————————————
唐国明,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数学家于一体,集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杂志上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校对、纠正前八十回文本中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文句汇校标注、一点精选脂批、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另外,唐国明在数学上——
一、发现论证了等差数列3个新规律
1、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如1、2、3、4与5、6、7、8;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4的平方16。如2、3、4与5、6、7。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如2、4、6和8、10、12,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2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假如一组数为a、……、a+(n-1)d;另一组数为a+nd、……、a+(n+n-1)d,则:
b={【(a+nd)+[(a+(n+n-1)d)]】×(n÷2)}-[a+(a+(n-1)d)×(n÷2)]= d×n²。
若a前与a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a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为d(n+ n²),即:b= dn(1+n)=d(n+ n²),如4前的1、2、3与4后的5、6、7,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的9、10、11与12之后的13、14、15,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2、4、6、8、10与12之后的14、16、18、20、22,和差就是数差2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60。如100之前的91、94、97与100之后的103、106、109,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36。如16前的1、4、7、10、13与16后的19、22、25、28、31,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90。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后等差数列为:(a+ d) 、……、a+nd;则:
b= { [ (a+d)+(a+nd)]×(n÷2)}-{ [ (a-nd)+(a-d)]×(n÷2)}= dn(1+n)=d(n+n²)
同样可推导出,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 dn(m+n)=d(mn+ n²)。如4、5、6前的1、2、3,与4、5、6后的7、8、9,和差就是:数差1×[(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的平方]=18。如“14、16、18”前的6、8、10、12,与“14、16、18”后的20、22、24、26;和差就是:数差2×[(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4)+两边数组项数4的平方]=56。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a+d、……、a+(m-1)d”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a+d、……、a+(m-1)d”后等差数列为:a+md 、a+md+d、……、a+md+(n-1)d;则:
b= { [ (a+md)+【a+md+(n-1)d】]×(n÷2)}-{ [ (a-nd)+(a-d)]×(n÷2)}= dn(m+n)=d(mn+n²)
综上所述,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dn(m+n)=d(mn+ n²)。若中间,间隔等差数,项数为0,即m=0时,则两组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的整数,必然相互是连续数,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
2、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与另一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相等。如:2、4、6、8与10、12、14、16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等于15、17、19、21与23、25、27、29,两组数之和的和差,都是32。
3、从1开始的,项数相同、数差是2,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奇数,一组数之和是另一组之和的3分之1。如1、3、5和7、9、11,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9:27。如1、3、5、7、9、11与13、15、17、19、21、23,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36:108。【可以不看的简单证明:设每组数的项数为n,即{ [1+【1+2(n-1)】]×(n÷2)}÷{(1+2n)+ [1+2n+2(n-1)]×(n÷2)}=1/3。】
二、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一对素数对称分布于任意大于3的整数左右两侧,且这两素数之和是此整数的2倍。即 t=[(t÷2)-q]+[(t÷2)+q]。 这一发现为哥德巴赫猜想1+1形式的成立提供了确定的支持。
三、 开创性的将3x+1猜想拓展为哲学模型,来解释宇宙万有的生成过程。通过“奇变递增为偶”和“偶变递减为奇”的运算规则,指出任何大于0的自然数最终都会落入一个特定的类似于3x+1猜想,“奇数x乘3加1,奇变递增为偶”和“偶数除以2的n次方,偶变递减为奇”的运算规则下,产生的4、2、1数字循环圈中,形成一种“万有总在途中”的通变模式。即:
……2x ↔ x ↔ (3x+1)÷2ⁿ ↔ …… ↔ 2ⁿ ↔ 4、2、1……
从而推导出宇宙星系万有的诞生与演化,不可能来自于爆炸,而是遵循类似于3x+1猜想“奇变递增为偶,偶变递减为奇”的圈套生成,最终归于“4、2、1”循环模式的形式。即:宇宙不始于爆炸,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扩散造化中。
发布于:湖南省联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